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活动
“践行法治梦 迎接二十大”主题征文展播丨彝族姑娘的法治梦
  发布时间:2022-07-07 16:10:00 打印 字号: | |



彝族姑娘的法治梦

让法治文化走进每一个彝族人心中


作者:永胜县人民法院肖务姿


我成为法律人的梦想原本像电视剧里上演的剧情一样老套:因为影视剧的启迪从小幻想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大学如愿填报了心仪的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我原以为梦想就这样实现了,我按部就班的工作着、忙碌着,心底却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你能做的不该只是如此……

借脱贫攻坚之力

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的老家在宁蒗县最偏远的蝉战河乡三股水村,在脱贫攻坚之前,那里高寒、交通不便、物产贫瘠。我的家族是最传统的彝族家庭,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待客庆典等方面都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彝家生活方式。
2018年,也就是我参加驻村扶贫的第一个年头,我的家乡面貌、彝族同胞的生活也如全国各地一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雨天脚踩进去就拉不出来的黄泥土路加宽硬化成了水泥路;缝个小包装点洋芋、荞粑粑带去学校的传统因为免费的营养午餐而终于成为历史;大的孩子、女儿不读书帮衬家里干活的“默认选项”也被“零辍学”的号召强令禁止;即使疼得打滚也只挖点药根煮来吃的“有病苦熬”思想也因为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的提高而在日渐改变;因为出产少原来最困难的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一下成了城里人……日子越来越好的同时,我惊喜的发现老一辈彝族人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从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柴禾烧火到学会打开更节能环保的电器;从傍晚没事就在火塘边喝点小酒到约上三五人去广场打跳锻炼身体;从认为不在体制内就是“在打工”的思想到支持孩子去闯、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原来“老彝族”的思想改变起来也并不难。

从“逃根”到“寻根”

年少时,彝族家繁琐的礼仪、墨守成规的观念、老套的思维模式曾让我一度想逃离家乡,但我一直深爱彝族家的淳朴,喜欢沉溺于亲戚待我像亲闺女般的疼爱,喜欢一大家族人围坐火塘旁话家常。在亲身经历了脱贫攻坚——这场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伟大中国奇迹后,每每因为种种压力想要“躺平”时,节假日回到家中听到父辈们讲共产党的好,讲他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讲以前和现在生活的不同,感受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憧憬,油生“时代如此之好,吾辈又岂能虚度”之感,没想到年少时想要挣脱的束缚,却在工作后给了我强大的心理支柱,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根”。
追根溯源,我除了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我也是从事着法律工作的彝族姑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而我又能为我的民族做些什么呢?
“就是拿着把小小的锤子坐在上面敲击的那种”这是每当我回到老家,见到长辈,说起自己现在法院上班,亲戚们含着笑对我职业的解读。我一直知道里面有满满的称赞和认可,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在一次次角色的转换下,我经历了父辈曾经的心路历程;与三川清河、光华柯乐老百姓朝夕相处的两年驻村扶贫生活让我深入感受到老百姓最淳朴的所盼、所求;在基层人民法庭的三年工作经历更使我明白法治对于一方治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最琐碎的生活和田间地头的工作里,我开始明白,我除了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我也是从事着法律工作的彝族姑娘。父亲是村子里第一个师专生,我是家族里第一个女大学生,现在也是唯一一个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而长辈对我的称赞之余,更多的是期许。
奋进新征程,彝族人的法治如何推进?答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任何民族都不该掉队。彝族人在丽江分布广泛,虽然语言存在些许差异,但是彼此之间认同度高、风俗习惯基本相通。与此同时,我也从彝族人的相处中发现了一些对于推进基层诉源治理行之有效的点。在现代社会离婚率与结婚率呈反比例增长的现状下,彝族家庭中的两率却维持着一种平衡。细细剖析,包办婚姻固然不可取,但其背后也有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就是基于这种最淳朴的尊重,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都被夫妻俩悄悄磨合和化解;处于冲动离婚中的两人很可能在征求家族意见时就被家族长劝和。可见,婚姻家庭中家支、家族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婚姻的稳定。
而彝族人对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也是很独特又充满艺术的。一个家支内部出现矛盾往往会通过举办家族会议研究讨论,由参会人员、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权衡利弊;两个家支出现矛盾时就需要请村里或村外有威望的人来居中调解,两种方式中参会的人一般是家中的成年男性,调解产生的方案在参会人员的见证下对当事人有内在的强制执行力,且一般要求当场履行完毕,不能反悔。这种矛盾纠纷化解考验一个家族的谈判技巧、诚信和凝聚力,好的调解常常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会因此使得家族内部更加团结。
“我们处于最好的时代,我们也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彝族人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已然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拿出改革的魄力,大力、全面推进法治。在现行《民法典》与传统的彝族习惯法中寻找平衡点,在利用彝族人家支观念维护一方和谐的同时充分实现自由,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保留特色调解方式促进多元解纷机制的构建。

弘扬法治精神

让法治文化走进每个彝族人心中

现在回到家乡,总有人问我“这件事要是在你们法院处理会怎么办?”因为经济困难,上一辈彝族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女性。当我试图向他们传播法律,他们很爱听,却感觉得到他们并不认为法律与自己能有什么关系,但我依然能看到他们对于法律的敬畏,就像敬畏知识,在他们的心中法律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而彝族人奉行的家支观念依然为我们传播法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依法办事、遇事找法的法治观念在传统的彝族人心中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罗马也非一人之力能建成”,但我愿意贡献我微小的力量,与我的同行、同胞、亲友一起为能拥有一个更自由、更祥和的法治环境而求索。



 
责任编辑:丽江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