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丽江风情 > 风土人情
丽江少数民族
  发布时间:2005-12-27 08:46:10 打印 字号: | |
  丽江少数民族

◆ 纳西族

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0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移,并聚集于今丽江地区、迪庆州一带的金沙江两岸,也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近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朵节"是丽江纳西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 摩梭人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4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和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它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朝山节最为隆重。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

 

◆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有405 万多人。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以及牢山区、滇东北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今宁蒗、永胜、华坪等县)比较集中。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人口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自治县有13万多人。因为宁蒗彝族主要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山",而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又称"云南小凉山"。

彝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唐宋时称"乌蛮",元明时称"罗罗"、"倮倮"。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小凉山彝族属北部方言什扎土语。原有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音节文字,史称"爨文"。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一般由二三十户组成村落,三五户或单户独处者少见。居住在小凉山的彝民,为避高山风寒,房屋一般较为低矮。多为木料穿斗多柱落地的排架结构,四壁垒土为墙,或用竹木篱笆排扎而成。

彝族节日很多,有彝历节、初十五节、二月八节、三月三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 傈粟族

我国有傈粟族人口57.8万,大部分聚居在滇西北怒江傈粟族自治州境内,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丽江、保山、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地州,四川省的西昌、盐源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丽江地区是仅次于怒江州的第二个傈粟族聚居区,现有傈粟族10.4万余人,其中永胜县约4.6万,丽江县约2.6万,华坪县约2.5万,宁蒗县约0.7万。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多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山坡台地上,与汉、白、彝、纳西、普米等族人民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傈粟族历史悠久,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八世纪以前,傈粟族先民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地区,公元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

傈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粟文有两种:一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解放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老傈粟文"和"新傈粟文"。

傈粟族多居高 缓坡地带。由于地势和习惯的影响,无聚居几十家的村落。一般是两三个山头上住着几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相距较远,住房以木楞房为主。

傈粟族有口传山歌和长诗,如著名的<创世纪>、<伦理道德>、<逃婚调>、<生产调>等,还有许多神话传说。每年12月间,华坪等地傈粟人民便举行盛大仪式欢度"阔时节"(新年节),丽江黎明乡一带还有端午"赶山节"和立夏"圣水节"。

 

◆ 普米族

普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宁蒗、兰坪两县,相邻的永胜、丽江、维西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云南境内的普米族约3万人,其中丽江地区约有1.5万人,居住较为分散,除一些小聚居村外,大多与纳西、白、藏、彝、傈粟等民族杂居。

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其先民属氐羌支系,原为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部落,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四川西昌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随蒙古军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方,史称;"西番"或"巴苴"。

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普米族没有文字,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拼写普米语,记录历史传说和歌谣,但流行不广,现多通用汉文。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多半住山腰,房屋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

普米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以神话、传说、故事数量最多,普米族能歌善舞,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男子还喜欢射击、射箭、摔跤、武术等体育项目。

普米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腊月初八的"吾昔节"(过新年),此外还有正月十五日的"转海会",大小春收获季节的"尝新节"等。
责任编辑:云南省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